十八大以来,我国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。国务院近日发布了
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,重点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、潜力地区城镇化提升、现代化
都市圈培育和城市更新四大行动。专家指出,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推动内需潜力释放,让城市生活更美好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的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.1%提升到了2023年的66.2%,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9.33亿,城市数量增加到694个,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都大幅提升。新型城镇化不仅是投资和消费的结合点,还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。国务院最近发布了一份《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》,计划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等四大措施。
具体来说,《计划》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新方案,重点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。浙江大学的张蔚文教授指出,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项系统工程,要多管齐下,让农民愿意进城、能进城、还要留得住。城市政府要承担必要的成本,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,健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挂钩机制,提高城市政府的积极性。
此外,《计划》还强调了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。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认为,这将有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。比如,皖北地区对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需求,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,城镇就业吸纳能力有了明显提升。潜力地区应坚持集中布局、点状开发、紧凑发展,优化土地资源配置,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。
《计划》还提出了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,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方式,培育一批现代化都市圈。清华大学的尹稚教授认为,这将推动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的共同发展,提升城际通勤效率,促进充分就业。比如,深圳的科技创新资源向东莞、惠州扩散,形成“总部+基地”“研发+生产”的产业联动格局。
最后,《计划》也提到要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表示,这有助于城市服务优化、环境改善和功能完善。比如,推进老旧小区改造,改善居住条件,推进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。
新一轮城镇化措施的出台,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,不仅解决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,还让更多农民享受到了城市生活的便利。潜力地区的城镇化提升,则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,优化生产力布局。在现代化都市圈的培育方面,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的协同发展将推动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。而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,则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居住环境和安全水平,让城市生活更美好、更舒心。总的来看,这些措施的实施,将进一步释放城镇化带来的内需潜力,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。